1. 河豚號 > 生活百科 >

鳳凰涅盤是什么意思,揭秘其來歷及歷史傳說

明•施耐庵《水滸全傳》第39回:“打得宋江一佛出世,二佛涅槃,皮開肉綻,鮮血淋漓。”

曾樸《孽海花》第30回:“張夫人陡受了這意外的頂撞,氣得一佛出世,二佛涅槃。” 涅槃是佛教用語,在我國很多古典小說中都出現(xiàn)過。涅槃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?

《涅槃無名論》中說:夫至人空洞無象,而萬物無非我造。會萬物以成己者,其唯圣人乎!何則?

 

鳳凰涅槃,佛教中的涅槃指什么?

 

非理不圣,非圣不理,理而為圣者,圣人不異理也。故天帝曰:般若當(dāng)于何求?善吉曰:般若不可于色中求,亦不離于色中求。又曰:見緣起為見法,見法為見佛,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。所以至人戢玄機于未兆,藏冥運于即化,總六合以鏡心,一去來以成體。古今通,始終通,窮本極末,莫之與二。浩然大均,乃曰涅槃。以上是涅槃的記載,看過后是不是頭很大。

涅槃是指經(jīng)過幾年或則幾十年的修養(yǎng),調(diào)理自己的思想,斷除大腦里面不好的思想、程序、情感,最終達到?jīng)]有煩惱,超脫生死的境界,也就是無所得,無執(zhí)著,隨緣而不變的圓滿境界。

 

鳳凰涅槃,佛教中的涅槃指什么?

 

涅槃的種類

涅槃分為有余無余兩種。

(一)就小乘方面:證得阿羅漢果,對于招感生死業(yè)因的見思惑,雖已斷盡而更不生起,但尚有前業(yè)所招的生死果報身未滅(生命體猶存),叫做有余涅槃(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滅故)。若連以前煩惱業(yè)所受之身亦滅,更不隨業(yè)受生死,叫做無余涅槃(無余外生死苦果可滅故)。換言之,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上之煩惱業(yè)惑已經(jīng)解脫,即眾苦所聚的生理上之現(xiàn)實生命體亦同稱解脫,此為無余涅槃。以上為小乘的有余、無余涅槃(此有余、無余同為一體,因同斷見思,同證真理。其不同處,唯在有漏依身上滅、未滅上分)。

(二)就大乘方面:若變易生死因盡為有余涅槃,變易的果盡為無余涅槃。此為大乘的有余、無余涅槃。

(三)就大小相對言:小乘所證涅槃為“有余”,因為它僅斷見思煩惱,滅分段生死而已,尚“有”其“余”的塵沙、無明煩惱未斷,變易生死未了,故曰有余。至于大乘所證的涅槃,則為“無余”,因為它是三惑全斷,二種生死永滅再“無”其“余”的煩惱可斷,生死可了,故曰無余。此為大小相對的有余、無余涅槃。

 

鳳凰涅槃,佛教中的涅槃指什么?

 

如何才能達到涅槃的境界

道諦以涅槃為目的,以生死根本的煩惱為消滅對象,以戒 、定、慧三學(xué)為方法。

(1)戒,是防止身口意三業(yè)的過失,有五戒、十戒、具足戒三級。五戒是不殺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類。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;十戒是沙彌(Sqmazera)持的戒(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彌,一般是不滿二十歲的人,滿二十歲才能受具足戒為比丘);具足戒是比丘、比丘尼持的戒。當(dāng)初僧伽成立時,沒有約制團體的一定規(guī)律,其后隨著問題的發(fā)生而隨時制戒,到佛逝世前,已制定了二百多條。南方國家所傳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條,我國西藏二百五十三條,漢地二百五十條,大體相同,僅有某些條款分開和合并的不同,漢地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。

(2)定,是精神上既不昏沉(即不瞌睡),又不紛馳的安和狀態(tài)。這是印度一般宗教徒所必習(xí)的,尤其是佛教徒修持的必要條件。由于定,身心遠離愛欲樂觸等的粗分別,逐步發(fā)得身心輕安,終于能夠把心–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,寧靜安穩(wěn)不受擾亂,進而引發(fā)一種無漏的智慧。定有世間的四禪和四無色定,有出世間的九次第定、三三昧等。從定而后能引發(fā)慧。

(3)慧?;凼欠謩e一切法的自相(特殊性)與共相(一般性),通達四諦的道理,而有斷除迷惑證悟真理的作用。戒、定、慧三學(xué)包括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等修行法門,共稱三十七道品。

本文由網(wǎng)上采集發(fā)布,不代表我們立場,轉(zhuǎn)載聯(lián)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m.zltfw.cn/shbk/44768.html

聯(lián)系我們

在線咨詢:點擊這里給我發(fā)消息

微信號:15705946153

工作日:9:30-18:30,節(jié)假日休息